碳達峰
碳達峰,指全球、國家、城市、企業等主體的碳排放,在由升轉降的過程中,碳排放的最高點即碳峰值。
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,碳排放進入下降通道。相比于2000—2010年的快速增長期,我國目前的碳排放增速放緩,但仍呈增長態勢,尚未達峰。
碳中和
碳中和,指人為排放源、人為吸收匯達到平衡。人為吸收匯包括植樹造林、碳捕集與封存(CCS)技術等。
碳中和目標可以設定在全球、國家、城市、企業活動等不同層面,
事在人為
根據2020年12月全球碳項目(Global Carbon Project, GCP)發布的《2020年全球碳預算》報告估計,陸地和海洋大約吸收了全球54%的碳排放。那么相對于自然吸收而言,是否全球人為減排作出一半左右的貢獻,就可以實現碳中和了呢?
答案是否定的。碳中和目標的吸收匯只包括通過植樹造林、森林管理等人為活動增加的碳匯,而不是自然碳匯,也不是碳匯的存量。
自然碳匯中,例如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海洋的不斷酸化,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。另外,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并非永久碳匯。例如森林生長期吸收碳,成熟期吸收能力下降,死亡腐爛后二氧化碳重新排放到空氣中,一場森林大火還可能將森林儲存的碳變為二氧化碳快速釋放。
因此,人為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必須通過人為增加的碳吸收匯清除,才能達到碳中和。